不过,如果是我妈给我调成了青少年模式,我恐怕就没那么自觉了,背着她我会解除青少年模式,或者也保不齐和她蹿儿,大干一仗。
孩子也是一样的。我始终相信“自由的孩子最自觉”。关于是先有自律还是先有自由,这在教育领域里的争论由来已久。
我的看法是,自由度大的人具有更好的自我察觉能力。特别自律的人是有的,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禁不起诱惑,放纵自我的时候。
所以,我们需要保持察觉,感受这种放纵后带来的麻烦,逐渐感知这种自由与放纵的边界到底在哪里。
孩子还没有成人这种理性思维的能力,所以,应该是有限度地放手让他感受自由和自律的边界,不断自我调整,学会自控。而不是上来就没收,完全物理阻隔。
如果能够做到彻底物理阻隔是非常理想的。但现在的信息社会,可能无法彻底做到这一点。电子设备多如牛毛,吸引眼球的又何止微博、游戏、视频、影视剧?
小朋友们之间的交流、生活的环境都让我们沉浸在电子世界之中,我们吃饭、购物、消遣都难以离开它们。所以,严控不如松管,目的是逐渐让孩子学会掌控电子设备,做它们的主人而非奴隶PP电子。
毕竟我们的生活还是非常丰富多彩的,别让孩子觉得没有电子设备很无聊,相反有很多事情可做,自然也就远离了PP电子。
不过,别把一切想得太简单。人是会反复的动物。当你的干预变少,随着孩子的长大,他的学习或工作压力陡增时,通过电子产品宣泄或休息的方式可能又会占领他的生活。
你能管得了一时,能管得了一世吗?不如就让他遭遭罪,熬熬夜,难受难受好了。
上图是我儿子在中考那一年刷B站动漫的成果。半年看了这么多,还不包括后来删掉B站又忍不住在网站上刷的剧,据他说时长可能比这还要多。
高中寒假,儿子又把B站装回来了,得了三好魔法师的称号。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动漫、喜欢电子游戏、喜欢刷番。
他会打游戏打到眼睛疼,所以游戏机被物理阻隔在奶奶家,偶尔回去打一打。手机天天要用,高一每天放学后还要刷半小时到一小时不等的视频、公众号和动漫。晚上临睡前还要听十分钟到半小时的网易云音乐。
所以,现在他睡觉很晚,基本上都是11点多。如果扣除这些电子产品时间,岂不是天天都能10点多就寝?
他必须要给自己留至少40分钟的自我游戏时间,而电子保姆可比小说、散文、诗歌有吸引力多了。
当他看到学霸同桌的超级自律时,他有时候也会反思自己,如果我把所有时间都拿来学习,是不是成绩可以更好?但很快他就否定了自己的想法。也许更差也说不准。
我赞同,不强行控制自己,给自己以弹性。如果逼迫自己自律,反而带来更多能量的损耗,倒得不偿失。想玩的时候玩,想学的时候学,比想玩的时候逼自己学效率要更高。
本质上说,自律是很强大的自我察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。这种能力是不断练习,PP电子不断修行,不断看淡和放下一些欲望而自然而然达成的。否则,强力的控制可能会得到更强烈的反弹。
这是孩子的世界,我至少要给他不读书的权力,玩电子设备的权力。因为他知道,权力的背后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义务。
而且,我相信他,有能力为自己负责任。他是自由的,也是自律的PP电子,无论自由和自律孰轻孰重,是他自己可以调控的。
他的修行也会伴随一生,这是我所不能代替他做的事。他需要经历过,感受过,体验过,去判断,去甄别,去尝试改变。